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节阅读_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大单,年息 8%,分 10 年偿还。席正甫一炮打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席家的运作下,汇丰先后经?理了沪宁、 广九、沪杭甬、津浦、京奉、湖广、浦信等铁路贷款,从中获取了高额分成。 在发行纸币方面,也成效卓著,汇丰的纸币流通堪称外国银行之最,流通范围遍及长江 ?、 珠江?流域, 在华南, 汇丰纸币几乎代替了清政府货币的地位, 成为计价流通的工具。 1893 年,洋务派知识分子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中指出: “若今之洋商所用银票(纸币),并 不由中外官吏验瞧虚实,不论多少,为所欲为。闻英商汇丰银行在奥通用之票百余万,该行 已获利二百万之谱。 ”席家为汇丰以白条占有中国实体财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拉?存款方面,席家也是出手不凡。中国的达官贵人纷纷将资本存放在政府难以管辖 的汇丰账户上,宁可只得到很低的利息,也愿意图个“安全保险” 。据统计,长期在汇丰开 户的客户中,定期存款在 2000 万两以上的有 5 人,1500 万两以上的 20 人,1000 万两以上 的 130 人,百万两和数十万两级别的更难以估算。 【4】席家从中获取的佣金更是天文数字。 在席正甫的打拼下, 汇丰在上海的业务总量大大高于香港总行, 英国人自己也承认, “汇 丰银行的总行虽在香港,但一般说来,上海分行承做的生意更多些” 。当席正甫与英国方面 的大班(旧时对外国公司、洋行经?理的称呼,指当时中外通商的经?纪人。——编者注)发生 意见冲突时,总部最终都以席正甫的意见为最终决定,为此,不惜撤换英国大班。 席正甫不仅在汇丰一言九鼎,对上海的钱庄票号也是说一不二。 当时,在上海的钱庄票号由于自有资金不过几万两银子,难以将生意做大。席正甫率先 开展了拆票业务, 向钱庄和票号提供了无需抵押品的信用贷款模式, 大大提高了本土金融机 构的融资能力。这些有实力的钱庄以自身的信用出具的远期汇票,在 5~20 天的时间里,向 汇丰或其他外国银行进行以庄票抵押的短期融资。这样一来,仅有七八万两银子的钱庄,可 以用庄票抵押给汇丰,从而借出大量资本进行商业贸易放贷,其规模可高达七八十万两。由 于汇丰的存款数量巨大且利息成本低廉, 在向钱庄拆票的过程中可以收取高额利息, 从而美 美地享受着存贷利差的美餐。1879 年 5 月 23 日的《字林西报》报道上海钱庄“用外国银行 资本做生意,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 300 万两的放款,竟为维持上海市面正常周转所 必需的数量” 。当银根低于这个数字时,整个商业活动将立刻受到明显影响。 【5】 通过拆票业务,汇丰实际上控制了上海钱庄和票号的资金来源。汇丰的手松一松,市面 的银根就宽裕,反之,银根就趋紧。汇丰银行所获得的中国巨额廉价储蓄,极大地增强了它 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控制能力,并事实上成为了“中国的英格兰银行” 。 正是由于汇丰控制着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银根松紧, 而席正甫又拥有着汇丰银行的贷款 签字权,所以上海的钱庄业争相拉?他入股,实现利益捆绑。席正甫对上海的本土金融机构 具备了绝对的影响力,其中也包括胡雪岩。1878 年,胡雪岩为左宗棠办理的 350 万两汇丰 银行借款,走的就是席正甫的路子。 席正甫不仅自家独揽了汇丰的买办职位长达三代人, 还利用他的影响力, 将席家的其他 子弟陆续安排进了外国银行体系。无论是英国系的麦加利(渣打) 、有利、德丰银行,还是 法国系的东方汇理、中法工商银行(4.24,0.00,0.00%),德国系的德华银行,俄国系的俄华道 胜银行,比利时系的华比银行,美国系的花旗、运通、美商信济银行,日本系的横滨正金、 住友银行等,皆是席家的天下。据不完全统计,1874~1949 年的 75 年间,在上海先后开设 的外资银行有 20 余家,而席氏包揽了其中 13 家的买办席位。 随着席正甫的势力膨胀, 连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要争相笼络他。 李左二人到上海都必见席 正甫,毕竟是大财神,无论是“海防”还是“塞防” ,离开钱都是瞎扯。二人对席正甫的拉? 拢都很尽心,他们同时保举席正甫担任政府官员,但席并无丝毫兴趣。后来在李鸿章的再三 推荐下,席正甫只得接受了二品顶戴。这与他的刻意低调很不协?调。近乎隐居的席正甫连 洞庭东山的商圈联谊活动都从不参加, 上海的媒体报道中极少出现他的名字。 他恪守幕后运 作才能成大事的信念。 席正甫与盛宣怀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盛宣怀在打垮胡雪岩后成立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时,席正甫是主要的幕后支持者,两人在生意上是铁关系,在盛宣怀的账单 上,令人瞩目地存在着与席正甫相关的“汇丰银行英镑与银账” 。但凡席正甫的要求, 【6】 盛宣怀无不满足, 席家的大量亲友纷纷被安排进盛宣怀的体系内任职。 双方实现了彻底的利 益互锁。 当清政府准备成立官商合办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时, 洞悉私有中央银行巨大利益的 席家又捷足先登。户部银行共发行 4 万股,其中官方认购一半,私人认购另外一半,席正甫 的几个儿子纷纷入股户部银行。其中,仅席家长子席立功就以不同身份拥有 1320 股。户部 银行改名大清银行时,席家安插了四个儿子在其中担任要职,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 (3.23,0.01,0.31%)时,席家又成为其大股东,并掌管外汇业务,成为宋子文系的同盟。国民 政府中央银行成立时, 席家更直接变为官股投资人, 并代表官股参与中央银行董?事会决策, 同时席家还把持着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局局长、 中央造币厂厂长等要职, 更代表国民政府参与 筹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成为国民政府的代表。席家脉系之庞大,涉及中国金融领 域之广泛,在外国银行体系、官方银行体系、上海钱庄票号体系、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影响力 之深,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席家所掌握的强大中外金融资源,对整 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后续章节将继续介绍。 如果胡雪岩不在生丝问题上挑战洋行的核心利益, 席正甫与胡雪岩的关系应该可以维持 得不错。但是,汇丰银行的股东们正是这些大洋行,成立汇丰的初衷就是为了洋行在殖民地 拥有自己的“中央银行” ,胡雪岩挑战了汇丰大股东的核心利益,搞得股东们闹起事来,席 正甫岂能容他! 事实上, 洋行们打压生丝价格, 垄断定价权的背后正是汇丰和席正甫对上海乃至全国银 根的操纵。 据 1878 年 8 月 28 日《申报》记载,到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银行对上海钱庄的拆票金 额已达 300 万两左右。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七八百万两的拆放额已习以为常。这使得钱庄在 资金的周转上对外国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 而一旦上海银根紧缩, 其效应会立刻波及全 国。 奇怪但并不令人意外的是,从 1878 年以来,每到中国的生丝、茶叶上市的时候,就会 发生银根紧缩的“怪现象” 。能够制造货币供应短缺,并且有明显意图的就是汇丰银行。维 持上海正常贸易周转大约需要 300 万两银子, 而汇丰经?常在收购丝茶的季节猛收银根到 100 万两以下,导致丝茶商人无法融到足够的资金,丝农、茶农不得不贱价出售自己的产品,而 汇丰的洋行股东们得以廉价??底,获取暴利! “每一次货币恐慌都是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有意收缩银根而引起的。从 1878 年 初开始,银根就处于紧张状态,以至于年底上海钱庄为坏账所累不复交易者达二三十家。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外商银行收缩放款 200 万两巨数之故。 1879 年的货币恐慌发生在丝 茶上市需款急切的 5 月,就在这时,经?常需要 300 万两资金周转的上海市面,却被外国银 行收缩到只有 90 万两的奇缺状态。这个数目全然不能适应本地贸易的正常需要。但是,外 国银行并不到此为止,它进一步把库存银块增加到 60 万两,而使事态更加复杂化。【7】 ” 1883 年,历史再度重演。 正当胡雪岩与怡和洋行在生丝大战中处于僵持不下的状态时,上海的银根一天天被收 紧,大批丝商斩仓出局,丝价直线下跌。9 月初,上等生丝每包价格尚能维持在 427 两;10 月,跌为 385 两;11 月初,更进一步下跌至 375 两。此时,上海各洋行完全停止收购新丝, 胡雪岩的资金链濒于崩溃。 到 11 月 9 日,公众对胡雪岩的资金担忧终于全面爆发。阜康钱庄在杭州和上海的分号 遭到挤兑。欠汇丰的 50 万两白银债务到期也无法延展,而上海道“恰巧”没有协?饷来偿还 汇丰的债务,胡雪岩只好以阜康钱庄仅存的家底还债。不堪重负的金融帝国终于在 1883 年 12 月 1 日倒下了。胡雪岩所经?营的京城、上海、镇江?、宁波、福州、湖南、湖北等地的 阜康分号同时倒闭。 【8】胡雪岩苦心经?营几十年的金融帝国崩溃了。最终,生丝被怡和洋 行??了个大底。 胡雪岩无法忍受洋行的压价行径毅然起而反抗, 但是定价权的争夺背后其实是金融权力 的争夺。可惜胡雪岩至死也没搞明白,在丧失中央银行这一金融制高点的情况下,单单依靠 囤积生丝试图在贸易上与洋行一较高下是徒劳的, 一旦银根被收紧, 他的资金链将立刻陷入 崩溃边缘。 胡雪岩领导的这场中国本土金融力量对国际银行家的反击, 最终以完全失败而告 终。 他陷入的是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 其失败在战略上早已无 可挽回。 胡雪岩的失败与洋行的胜利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那就是 ??能控制银根,??就能取得 商战的战略主动权。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南方钱庄和山西票号,都没有清 醒地认识到中央银行的巨大威力。 当汇丰银行占据了这一地位之时, 整个清帝国的命运就完 全被国际银行家所控制。金融不独立,则经?济不能独立;经?济不独立,则政治不能独立。 清政府金融高边疆的沦丧,是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的开端! 清政府的中央银行地位是如何失陷的呢?问题的要害是本位货币白银被国际银行家所 控制。一旦本位货币动摇,金融这一国家的血液循?环系统必然瘫痪,然后就是各个经?济要 害脏器的衰竭,国家政治与战争的免疫系统动员能力瓦解,从而丧失反抗侵略的能力,最后 就只剩任人宰割的命运了。 国际银行家要征服中国, 必须首先征服中国的货币。 鸦片战争的核心与其说是贸易战争, 不如说是一场白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没有发生在印度、美洲、非洲,也没有发生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却仅仅在中国爆发的真正原?因! 鸦片贸易打击的目标正是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 鸦片贸易:金银本位的大决战 在英国开始对中国大规模开展鸦片贸易之前,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中国 的茶叶、瓷器和丝绸构成了突破世界市场壁垒无坚不摧的出口“铁三角” 。当时中国市场的 真实景象是:福建沿海的茶叶出口为当地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由于在生产和加工方 面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武夷山成为各国茶商竞相朝拜的圣地;在长江?中下游,丝和棉是最 重要的手工业产品, 数十万丝棉生产和纺织专业大军创造出了品质优良和价格极具竞争力的 商品,打遍世界市场无敌手;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景德镇—广州产业链,将豪华瓷器源源 不断地送进欧洲王室贵族富丽的客厅。19 世纪末,主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 其《中国见闻录》中说道: “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 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初,中国近 400 年的市场化程度和货币经?济的发达程度,远远超 过了欧洲。其结果就是,欧洲从美洲发现的 13.3 万吨白银,最终有 4.8 万吨被欧洲人运到了 中国。国际贸易的基本构架就是,中国创造了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部分,西方掠夺了世界资 源的主要部分,在白银从西方源源不断流向东方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国商品的滚滚西去。 白银不断流向东方,造成了世界金融天平的严重失衡。 由于长期向中国净输出白银,到 17 世纪末,欧洲白银短缺,出现了价格普遍下降的现 象,同时贸易开始萎缩。1649~1694 年,欧洲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急剧减少,比 1558~1649 年的年均流通量减少了 50%还多,而黄金流通量却增加了接近 50%。 白银减少是顺理成章的事,可黄金怎么会增加呢? 原?来,1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haimabooks.com

(>人<;)